close

文化、音樂、電影、繪畫、書寫,從來就不應該是一個只屬於某個族群,或是擁有某個門檻的事情。在台灣,我卻經常有這樣的感覺。

我們生在一個海島,卻距離大海很遙遠;我們有走不完的山,但大半輩子我們都待在都市水泥的烤箱裡;每個人都可以唱歌、打節奏、跳舞,但總是畫地自限,多數人否認自己有這樣的一個能力,或是把擁有這些能力的人奉得高高在上,似乎自己與這些人打不上關係似的。但如果身為藝術創作者也把自己侷限在與一般人不同的文化人之中,那文化也就失去了他的意義了。

創作本來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,只是有人多一點,有人少一點,但就像所有的物質定律一樣,多與少之間的關係,是平衡、是分享。擁有多一點,是上天的給予,也是他派遣的任務,把擁有的東西分享出去,也是藝術與文化的本質。

記得小時候,媽媽一度希望我去讀音樂班,專攻音樂系,以後當個音樂老師。媽媽的認知中,這是分美好的職業,不用出門曬太陽就可以賺大錢,時間又可以自己分配--現在這麼說,讀音樂系的朋友可能會不爽--但不可否認地在上一輩的那個時代,讀音樂系幾乎是個高不可攀的職業,家裡也要有點銀子才能養成一個音樂系孩子。可能是這樣一個時代背景與社會氛圍,即使在這個時代的台灣,我們仍把"藝術"圍起來,好像要有兩把刷子才能跟它產生關係。

但請容我這麼說。藝術,不過是個浪漫的表現,讓你在其中愉悅、感動、存在。只要生活著,就有藝術。看到城市的一片水泥牆,就讓它變成一張等待被色彩的白紙;一個只聽得到喇叭聲的馬路,三五好友相聚打節奏,就可以產生一場小小的嘉年華;一片城市中的綠地,就讓他變成即興舞蹈每個星期日的舞台...這些,都是我在阿根廷隨處可見的文化,這些屬於街頭的文化,也是屬於人類本來就有的能力表現。沒有一個孩子會說自己不會畫畫、不會唱歌、或是不會跳舞,但是當我們長大後,幾乎每個人都會說自己這個不會那個不會,然後把自己框架在藝術之外。尤其是台灣人。(不好意思,不是要嫌棄,但是我對自己人比較嚴厲~)

台灣人有一個奇怪的害羞個性,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情,幾乎缺乏嘗試的慾望及勇氣。總是要看到有別人這麼做了,才有嘗試也去這麼做的動力,然後在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例子之後,馬上就一窩蜂地想要去跟著去做這件事情。以前在讀台灣歷史的時候,課本總是形容台灣人擁有著超級冒險犯難的精神,但我所感覺到的卻是完全相反,台灣人超級膽小,儒家思想的背景又叫我們完全遵守規則去生活,對於道德及社會標準,幾乎沒有獨立思考的想像空間,從來也沒懷疑過錯的東西為什麼錯,對的事情為什麼對,而如果有人懷疑這些眾所認定的標準時,就被標籤為反叛。就拿同性戀結婚這件事來說好了,到底別人想結婚跟我們有甚麼關係,我用屁股想都覺得沒甚麼道理反對,而反對的人卻認定自己維護著不可侵犯的倫理道德,而倫在哪裡、禮在哪裡,除了水泥般僵化的信仰外,尊重的核心到底在哪裡,這些拿著道德標準在看待他人的人們,批判別人的方式像是在背誦三字經。或許吧,我們的學習成長過程一直都在訓練我們背誦與服從的能力,養成了我們今天的樣貌後,我們除了服從以外,幾乎不知道其他的選擇。

阿根廷就好玩了。他們從小到大都一直在被應該信仰或服從的對象打巴掌,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完全遵循或信任的因此,整個國家充滿著反叛的思想(參考"關於阿根廷")。每個人都有能力相信自己可以選擇想要走的路,喜歡走的路如果符合大眾倫理,似乎會走得輕鬆一些。但不代表,只有這條路才是正確。

藝術也是一樣。藝術沒有標準,但社會缺乏包容性的時候,只會把藝術規範在某個框架之下:音樂就應該要悅耳、畫圖就應該要有境界、跳舞就應該要像樣...但不悅耳、沒有境界、跳舞不像樣又怎麼樣,很多民族文化的開端都被當時的社會規類為醜陋、次等文化,像是今天美國的藍調、阿根廷的探戈、南非的戰士舞、全世界的壁畫塗鴉,比較接近我們的,或許台客文化等等。這些文化被創作的時候,自己不會把自己歸類,像是真正很台的台客一定不會說自己擁有豐富的台客文化,先撇開商業操作不談,我在乎的是這些文化開始的起源。當文化的起源來自無所謂的創作,沒有根據、沒有絕對,才真正能夠擁有多元的特色,而文化的本質即是分享和包容。一個平民老百姓怎麼樣去參與藝術,需要環境的鼓勵,也需要個體的自覺,還有對於自由的解放。

如同前文"關於阿根廷""草地與嬉皮"的音樂會,完全打破一般人對於"音樂會"的想像,沒有好器材、沒有好樂手、沒有座位、沒有舞台、沒有節目表,但是有人群,有表演者--在場的觀眾都可以是表演者,音樂會也就形成了。同樣的,假日在阿根廷首都的中央公園走一圈,有人做體操瑜珈的練習、有人直接在草地上開啟即興現代舞的工作坊、有人打著巴西嘉年華的鼓、有人鋪了彩色地板,放起swing音樂,擺了一個帽子,儼然就成了自由參與參觀、自由捐款的爵士舞伸展舞台…..每個週末的公園,都有這麼自由發展的嘉年華進行著。這是所謂的環境,來自人民自主的力量,放開自我侷限去創造與經營。創造文化,並不是幾個文化產業公司定期分割政府企畫案,擁有固定展演空間,推辦展演內容,就能創造文化環境。藝術的開始是獨立的自覺,請不要把藝術放在高貴的框框中。

好啦!一個害羞的例子。我承認自己的大提琴距離專業還有很大的空間,但是我就是喜歡拉大提琴怎麼樣,我就是享受在其中怎麼樣,就算拉得不是盡善盡美,音不準、拍子不對、音色不標準,又怎樣,對於創造,完全是個人的選擇,沒有對與錯,這也是我熱愛藝術的地方,因為沒有標準,也沒有盡頭,而他的核心是感動,是分享。

阿根廷的民眾文化給了我很大的省思,提醒我,不要把藝術設限於大眾的喜好,忠於自我選擇,然後勇敢創造。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元的勇氣與創意,文化不是一項專利,把自己當作藝術家,藝術家就存在。

做個實驗吧!創造一些有趣的事情,可以簡單到每個週末固定的時間,到家裡隔壁的那塊空地做一件喜歡做的事情,持續一段時間,看看路人有甚麼反應,看看自己有甚麼變化,看看地方有甚麼改變,或許,這麼簡單,另一個文化就這樣誕生了。台灣很被動,但同時也很好帶動,好好勇敢地玩一場,期待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oodydoe 的頭像
    goodydoe

    人生第一個365天的旅程

    goodyd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