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的時候,有一門課叫做唱跳課,是我最討厭的課程,怎麼也沒想到長大之後的自己,是如此過動,可以聽著音樂徹夜未眠地舞動,沉醉在身體自然帶動出來的韻律。

討厭唱跳課,因為反應慢半拍,記憶力不好,經常,老師在做5~mo~6~mo~ 我還在3~mo~4~mo~,老是跟不上節拍很無奈也很挫折,然後有好多動作也不是我喜歡的動作,做起來特別彆扭。

直到在紐西蘭念國中的時候,參加學校舞會,舞會中沒有一定要做的動作,也沒有甚麼是對與錯,看著身旁的同學忘情的扭動,本來覺得他們有點誇張、怪異,但是快樂的情緒是會感染的,自然地,身體也開始不聽使喚地誇張擺動,從那一刻起,我才發現原來跳舞可以很開心。

高中回到台灣參加舞會,除了熱舞社在舞台上瀟灑地擺動,台下的同學好像參加舞會是去看別人跳舞一樣,兩隻腳穩穩地踏在地上,湊熱鬧伸長脖子看著舞台上在幹嘛。即使旁邊的同學蠢蠢欲動,看到群體的靜默,瞬間也不好意思了起來,我就是其中一位。有時候心情比較放蕩,不管旁邊的人,突然開始無所謂的舞動,卻也隱約感受到旁邊眼光,是感覺好奇?還是奇怪?我不知道。但是心裡期待著旁邊的人可以一起從觀察者變成參與者,解放壓抑的身體。很多人說自己不會跳舞,那麼,我要跟老師報告一下,唱跳課的效果不彰。不知道老師們設計唱跳課的初衷為何?是感受身體舞動的美學,還是訓練學生手腳協調的能力?不論是前者或後者,制式的動作是否可以被有趣的引導給取代?如果能引發學生的想像力,真正體驗舞動的愉悅,身體自然會對美感產生共鳴。

tn_P12205961  

前一陣子友人討論到,甚麼是屬於台灣的肢體?引發了我的思考。

一路從土耳其到歐洲、伊朗到尼泊爾,似乎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身體律動,也有共同熟悉的音樂。音樂響起,身體也自然擺動,而且擺動出屬於這個國家的文化。土耳其的舞蹈很喜歡甩動肩膀;歐洲每個國家有一點點不同,但整體而言全身都很會扭,融合了多國的元素;伊朗喜歡把手舉高高扭動手部及腰部,動作細緻;尼泊爾則是在腳上打著快速且零碎的節拍,兩隻手從上手臂去帶動比較大的動作。每當音樂響起,就會有人跳舞,這件事一點也不奇怪。從舞動的樣貌,感受到愉悅、同歡,也感受到自信。似乎訴說著,你們懂得我在做甚麼。舞動的過程本身就是分享,大方地分享愉悅。

前兩天到尼泊爾的偏鄉小學,看到了他們唱跳課是怎麼進行的。老師打鼓,其他的小朋友就跟著拍手唱歌,然後每次三四個學生,到中間隨意舞動。老師支配每位孩子輪流上去跳舞,或許對害羞的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,但老師會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適應站在群體中央的感受,等待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跟著音樂舞動,過程中不會給予評論、更不用打分數。有的孩子站在中間花了很長的時間去適應,佇足不動,但隨著旁邊的兩個同學已經開始擺動,自己不動反而很奇怪,於是不動輒已,一鳴驚人,曼妙的舞姿,除了深深地帶著尼泊爾的韻律,更十足地跳出自己的個性。

 

 tn_P1220617  

Nepal Dancing Kids:
 
http://youtu.be/zezzWLDcTwk

 

那台灣呢?舞動時,甚麼是台灣人的肢體?

HIP HOP Jazz歌仔戲?陣頭?現代舞?原住民舞蹈?

我無意貶低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現代舞蹈,畢竟我也是其中的熱愛者,但是今天要拿一個很台灣的肢體來說明我來自台灣,我沒有直覺,也沒有感覺。我相信自己不是唯一,大部分的台灣人有同感吧!

再來看看這些帶有自己跳舞文化的國家,有個很關鍵的元素──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音樂。這些音樂,一聽,就知道來自何方。而或許這些多偏動感的在地音樂深深扎根在人民的生活之中,在地巴士車上聽得到、婚喪喜慶裡聽得到、小孩子放學回家路上唱著、媽媽煮飯洗衣的過程也哼著,這不是簡單的唱跳課就可以教會大家的文化,因為文化塑造本來就不是制式化的步驟,而是來自身體與生活的體悟。

 台灣的優勢是擁有多族群的文化,而其中保存較完整的就是原住民的歌唱舞蹈。曾經幾次去過部落,好像自己置身於國外,同歡共舞的場景跟台北是截然不同的世界,甚至不用說台北,走出部落後也很少在其他地方見到。這不是壞事,因為這樣的音樂舞蹈屬於這個地方,在這裡的人民跳著祖先留下來的靈魂,不是把動作和音階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就可以複製傳承的文化。但最可怕的,是把部落的音樂舞蹈搬到城市來,放到體育場的舞台上娛樂大眾;或是,把本來在部落舉行給族人的儀式變成外地人的觀光行程之一,迎合了觀光消費卻失去了文化的本質。

 對我而言,本土文化的本質是生長過程中看得到聽得到碰得到,屬於身體的一部分,從事的時候會有種回到母體的感覺,甚至有安定人心的效果。

 過去的生長環境,我多在都市裡長大,鄉下廟會的陣頭及歌仔戲、出殯時的和尚唸經,這些回憶是我所沒有的,倒是隱約記得阿嬤家樓下的土地公廟生日時,會有人來跳脫衣舞,不過長大後也沒有了。從此在台北市的街頭,多是受到西洋文化影響的流行音樂,很少再聽到特別台灣味的聲音。沒有音樂其實很難跳舞,於是,問我甚麼是台灣的舞蹈,我可以簡單應付說是歌仔戲陣頭、原住民舞蹈,目前還加上台客電音舞,但是,我跳不出來。我的身體中,找不到屬於台灣的跳舞文化。

 

是不是這些音樂跟舞蹈都在某種與西方比較之後的自卑中消失?

印度舞蹈在我眼中看來真是怪到不行(有空的朋友可以去搜尋一下寶來屋的舞蹈),但是他們跳舞時所表現出來的喜悅與自信,讓我越是喜愛,他們沒有擁抱西方文化而唾棄自己的奇怪,反而奇怪變成了特色,更有自信。此時回想,近來看到台灣鄉下廟會慶祝時,請來非主流的歌仔戲團,突然有種很悲情的自卑,包括台上演戲台下沒興趣、喇叭破掉麥克風沒聲音,有種秋天葉子即將落下,畫面是土黃色的悲情。

提倡本土文化,不是由市政府砸重金,請楊麗X等知名團體一年去辦一兩場表演就可以撐起。目前已有不少小型及底層的文化人,努力去找尋、表現台灣的文化,但是大眾對於文化認知的深度及重視──也就是今天身為台灣人,要用甚麼樣的文化來說明自己來自台灣──更影響今天站在主流舞台上,到底是別人的文化還是自己的。

文化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受到外力而演變的過程,因此,找回本土文化不是把過去的東西搬回來而已。反之要想的,今天的台灣文化已經演變成目前狀態,未來要怎麼發展才會走出自己的特色?

至於唱跳課,老師們,啟發孩子去找尋台灣的聲音與舞蹈吧!下課十分鐘,放一些屬於台灣的音樂吧!隨著音樂,孩子即興隨意的表現,會真誠地告訴我們,此時此刻台灣的文化,是甚麼樣貌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舞蹈 音樂 本土文化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oodydoe 的頭像
    goodydoe

    人生第一個365天的旅程

    goodyd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