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一站,來到荷蘭—

大量的社會資源下,先從療養系統的環境友善開始。

GGNet,一個以精神復健為目的所經營的小村莊!

 

寬闊的空間,滿滿的綠地,小橋與流水,公共空間完全對外開放,有時會看到放學的小孩騎車經過,有時候會看到媽媽推著嬰兒車到小小動物園探望動物。如果不知情,難以發現這個社區其實是一個精神科療養院的復健園區。輕鬆的環境隨著腳踏車的速度,大約20分鐘可以把整個園區繞過一周,除了小小動物園以外,更有咖啡廳、二手商店、教堂、靜養空間等體貼的設施。整個環境大約有15棟左右大大小小的建築,裡面住著各種病情的患者:有的建築做為穩定患者安置場所,每個人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居住空間,環境完全開放,除了比較積極的藥物叮嚀之外,醫療人員只提供被動式的協助及輔導;有的空間提供長期靜養,環境採半開放,其中依患者本身狀況以及與治療者之間的協定,來決定患者自由進出的空間與時間限制;有的空間較封閉,針對身心狀況較不穩定的患者,工作人員對於病患的比例較高,當然,對於患者的自由限制也比較大。除了狀況比較特別的患者以外,所有的患者,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,不論是單純一個人的房間也好,或是屬於一個人的家,因為有獨立的空間,患者可以得到完全的休息。設立小型的社區,就是希望提供一個友善的環境,讓患者直接住在一個模擬於未來回家後的社區型態中生活,因此,除了必要的限制外,在機構內的生活與回到社區中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差別。唯一不同的是,機構中有充足的專業人員,每個患者身旁至少都有一個團隊支持著,包含醫生、護士、心理師、社工、職能治療師、系統治療師等等,而機構內也會針對患者設計接近於社區生活的各種活動,當然,內容以抒壓性高且互動性高的活動為主,其中包含藝術創作、烹飪課程、足球比賽等各式各樣的運動、BBQ夜晚、(不怎麼健康但很快樂的)薯條日等等,將機構內與機構外的生活落差縮到最小。

tn_P1240848.JPG  

       院內的小小動物園,提供優美舒適的景觀,也提供院內病友照顧動物的工作訓練機會。

 患者的復健過程中,除了提供舒壓性的活動外,也提供具有各式各樣工作選擇,像是居家清潔、商品販售、木工製作、烹飪、農場種植、動物照顧(其中也包含技術性較高的馬兒照顧)

 患者進入機構後,經過一段時間的靜養及適應,因應個人狀況不同,職能治療師經過與患者討論,一起決定適合患者每日的活動類型及種類:患者會在前幾個星期的時間內直接體驗不同的活動,在最後決定長期參與的活動,並且與職能治療師討論出未來固定參與的活動與頻率。

除了院內所提供的活動及工作與外,醫療團隊也會善用環境資源,盡力與鄰近的鄉鎮結合,提供工作機會及各種社會資源。鎮上若有合適的工作單位,院方會轉介個案前往從事相關工作;而個案如有院內無法提供的需求,醫療單位也會很樂於開出各種善用社會資源的處方。

概觀而言,該醫療單位所從事的醫療活動及資源轉介似乎與台灣的概念差不多,但最大的不同,是整個醫療環境的舒適度、工作人員與個案的比例、對於直接醫療人員及個案本身意見的尊重度、價值觀的開放度、針對疾病衍生出面對整體社會環境的考量廣度。

舉個例子,A患者,擁有高度的性需求,過去曾犯多起強暴案,經過團隊評估與討論,允許個案每週前往鎮上嫖妓一次,所需得到足夠的滿足,自然,個案就不會用不合理的方式去發洩需求。這項處方十分能夠說明社會價值觀在荷蘭與台灣的落差,以及我們在面對一個人時,能突破多少範圍來疏導個人的需求,除了藥物控制,還釋出哪些可以改變的空間、媒介、行為、環境。我們的社會,通常只注意到生病的那個人,但必然存在的,是這個社會系統或是家庭系統中出現問題,甚至是狹窄的價值觀,才進一步導致一個人今天的生病,或是掌控這個人是否繼續生病的原因。

從這個角度,切入預防醫學,GGNet三年前成立預防醫學小組Fact team,主要目標除了希望讓患者回歸社區生活的醫療輔導,也針對預防嚴重精神慢性疾病的發生,做院外教育及聯結。除了運用一般新聞媒體,更開發相關對外教育課程,針對潛在患者及他們身旁的親友做教育。篩選的潛在患者,包含早年表現人格問題的孩童,或是家庭結構出現問題的對象。設定治療目標的時候,面對的不是病人本身,而是整個核心家庭,從患者最常接觸的環境去協助治療。

tn_P1240895 - 複製.JPG

至於回到社區生活的個案,當然要必須已經度過了急性期,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照顧及穩定生活。Fact team對於病情的轉變掌控,嚴重的患者可能是一天三次的探視,而狀況穩定的患者則是一個月一次的探視,探視狀況及頻率因人而異。Fact team的組成除了我們一般想像的專業人員(醫生、護士、心理師)以外,更包含一大群志工。這群志工的身分比任何人更能夠接近患者,叫做specialist(特別照顧者),多數的他們有精神異常的病史,而目前處與已康復狀態,或是穩定狀態。他們的訓練養成除了有一定的教育課程之外,也會直接與Fact team實習,經過15個星期的全時工作後,才正式納入團隊進行工作。讓曾經是康復者的人去照顧目前的患者,不但照顧者有更高的同理心,更賦予復原者特殊價值。Fact team關注的對象除的患者本身,也把焦點放在患者身旁的家人身上。希望可以更全面地輔助健康環境的成長。未來的方向, GGNet希望院內規模減小,醫護人員走向社區化增加,希望釋放院內病人,以移動式的醫療方式,深入了解病人在家中的表現,同時把更多的資源直接投入社區中。
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 

GGNet小檔案

所在國家:荷蘭

機構性質:住宿型機構,患者全日生活在機構及社區中,類似台灣的療養院,但規模擴及一個社區的大小。

服務對象: 慢性精神障礙患者為主,又以思覺失調症患者占較高比例

總服務人數:25,000

總工作人員:2,400

志工:400

分部:60

本次參訪對象:GGNet主要行政及醫療中心。位於荷蘭東北部的Warnsveld小鎮,院內個案量約180人。

參考網址: https://ggnet.nl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oodydoe 的頭像
    goodydoe

    人生第一個365天的旅程

    goodyd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