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 

  今年除夕夜,選擇了一個不一樣的過年。

走了一天路,跋涉了20公里的山路來到印度教的古城。雖然整個人幾乎要累癱了,但止不住好奇,想看看除夕夜的印度教,是不是可能會有那麼一點不同的跡象。

tn_P1220238 

去喝杯奶茶吧!我想著。起身走向下午喝過的奶茶攤,沿路除了幾戶人家亮著微弱的日光燈,整條街幾乎是暗的,只看到小哥在河邊賣著肉餃及炸香腸,12度的晚上,旁邊沒有任何燈光,用LED照著炸香腸的鐵鍋,怪冷清的。總算到了奶茶攤,兩個門已經關了一個,看著燈還亮著,我探頭問問還有奶茶嗎?阿公說有,叫我坐著等。乾坐著,兩個眼睛忍不住好奇地環顧著:本來攤在櫃台上的東西整齊地堆疊在一旁,小小的攤子,不到5坪的空間,放著兩個桌子,四張長板凳,還有堆疊在牆邊半個人高的的鍋子、罐子、水壺、奶水、幾捆蔬菜、以及今天賣不完的一大鍋剩菜。阿嬤在一旁則是把桌子椅子再靠攏一點,似乎想挪出一個空間。再仔細看,這個空間跟白天稍不一樣,地上鋪了一層白色的帆布膜,一個單人床的大小。我驚了一下,阿嬤是要睡這裡嗎?噢不!是阿公阿嬤要一起睡在這裡嗎?這個溫度,地上很冷吧!這麼小的空間,兩個人睡應該很擠吧!阿嬤與阿公互動時,兩個人似乎都累了,但是情緒是愉悅地,帶著笑容,一切似乎是很熟悉也很自然。阿公此時把熱騰騰的奶茶端到我的手裡,眼神疲憊。我尊敬地接過奶茶,怕占用阿嬤阿公的休息時間,也怕自己藏不住快要爆發的情緒,將奶茶秒殺,把五杯奶茶的鈔票塞到阿公的手裡,然後就半跑半逃地離開了這個茶攤。離開茶攤時,淚水已經無法控制地一直落下。

我是一個在旅途上經常斤斤計較的旅人,一方面很不喜歡大家對於"旅行者都很有錢"的偏見,也很不爽每次被當觀光客就要被噱一頓的理所當然。所以,我盡量以當地人的消費方式在過我的旅程生活。偶爾心情好會順應高檔餐廳的習俗給小費,但從來不曾像這一次在常民消費的場所,以一個看似觀光客的身分去給予比應給予還要更大的金額。給予之前我也掙扎了一下,但是,拋掉了所有應該考慮的,回到最原點,擁有比較多的人,不是本來就應該去幫助擁有比較少的人嗎?今天這一點點的給予對我來說一點負擔也沒有,卻可能是兩個年邁老人要努力一下午的收入。我突然感到這個世界好不公平。

給予這個動作其實很複雜,因為過程若缺少教育,可能會變成誤會。就像這兩天走在尼泊爾的偏鄉地區,單純的小朋友看到我的出現簡直樂開懷,先是跟我說photo,接著就說要money,或是有的小朋友看到我,就直接對我喊pencilchocolatesweetdollar...如果沒有非正常的經驗,這些3~8歲的小朋友肯定不會做出這麼奇怪的舉動。是不是有人呼籲到偏鄉地區就要給小朋友帶些文具?這個行為本身是出於好意,但是如果今天的給予會塑造成一種錯誤觀念,那麼給予本身就是錯誤的教育。

我不喜歡給乞丐錢,因為就是給他錢,才教育著他持續地乞討的工作。當然也是有許多人走投無路才會到今天的這一步,但是乞討行為,習慣多是大於必要,就機率而言,真正走投無路的比例相對低,當然我也很不想逼他們走上絕路,所以這是我個人觀點,如果社會上就是有人喜歡捐錢給乞丐,我不會反對。但是如果今天莫名其妙地看到偏鄉的小朋友就塞鉛筆給他們,然後也不跟他說明這個行為背後的期許,我就相當反對。第一,小孩子年紀不到高中,都還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,錯誤的行為只會塑造出錯誤的觀念;第二,今天的給予小孩子也不一定需要,到底給予是滿足了自己想要幫助別人的這份熱情,還是真正滿足了對方的需求?

tn_P1220188

  

在給奶茶阿伯這張鈔票時,我已經慌了手腳,滿心的可憐別人,別人也不一定覺得自己這樣的生活有甚麼不好的。我當時只是簡單的說:今天除夕夜,所以新年快樂,這是小小的心意。阿公也不一定懂,但是從他疲憊的眼神中突然生出一絲喜悅,我也嘆了一口氣,這或許是他需要的吧!來不及跟他說明我其實沒很富有,以免以後他們對觀光客都有同等的期待及要求,但是都六十幾歲的他們,應該會自己判斷吧!我想。

回家的路上,我止不住一直流下的淚水,為什麼今天兩個很努力工作的老人,只能偎在擠滿雜物的空間中,橋出一個單人床的地板睡覺,在我經常感覺幸福窩在被窩中的12c,他們睡的地板應該很冷吧!我的幸福感演變成強烈的自責,責備著自己的無知愚蠢,可以這樣自覺幸福地活著。

但同時,或許阿公阿嬤也正感覺幸福地活著?

甚麼是幸福?

 

 

當能夠滿足於自己的現狀,來自內心地感到安定、寧靜、快樂,這就是幸福吧!

這麼說來,阿公阿嬤也可能是幸福的啊!那麼,為什為我為他們感到如此悲傷?

因為我知道他們可以有更寬廣的環境,因為我的環境容許我在工作時得到比他們高很多倍的所得,然後因為他們也是同等努力在掙生活,我開始比較這一切的不公平。於是,我的"",塑造了我內心的不安寧與不快樂,因此我為他們感到不幸福。但是阿公阿嬤看待他們自己的生活,有兩種可能:一個是他不知道在另外一個環境下,做同樣的事情,可能有更寬廣舒適的生活環境;另一個可能,他知道簡易達到舒適生活的可能性,但由於智慧與靈性,外界的環境並不影響他內在的平和,於是他對於目前的生活環境同樣感到滿足與安定。那麼,我的憐憫也不過來自比較心,而不是從當事者的角度去看事情。

很希望這個世界可以更公平,擁有多的人可以主動去協助擁有少的,讓這個世界普遍達到一個更平衡的滿足。但這畢竟是個希望而已。佛祖當時應該是已經看透這個世界上的物質不可能達到平衡,所以才選擇教導,讓每個人都可能擁有心理達到平衡與滿足的機會吧!物質資源的分配來自無產階級的創意與機運,有錢人的良心,以及統治者的能力;而心靈資源的分配來自每個人的意願。宗教不是要我們操作很多的儀式之後,以為這樣就可以逢凶化吉、累積善緣;如果一味執著在儀式之上而忽略自己本身的態度,儀式也是枉然!重要的事內心的自省與放下。

身為一個助人者,有更大的責任去了解內心的平衡,才能夠用正確的態度,去看到被幫助者真正需要的是甚麼。下次給予之前,問問,是對方感到不幸福?還是自己感到不幸福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幸福 給予 省思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odyd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