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到阿根廷—

這個民族擁有豐富的藝術文化,藝術在這裡不只是娛樂,儼然是生活的一部分。藝術讓每個人回到相同的起跑點,藝術課程中,病人的身分不再存在,因為每個人都是創作者。

機構所在的位置,在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,大約相當於台灣台東市的規模,但遠離首都大約18小時的車程,回溯當時環境背景,不但缺乏醫療資源、醫療人員,更在病人需要就醫時,必須經過18小時的運送車程,才能到達首都,接受第一線的治療。出於這樣的醫療困境,Austral Institute誕生了,他們希望可以善用地方資源,患者就地就醫,以在地生活的社區復健型態來協助患者的康復。 

來到這個機構,正因為讀了一篇論文,說明了這個歷時20年的偏鄉機構用很多的藝術媒介來協助患者的康復,提供藝術課程的人員多是藝術家,而非醫療人員。結果顯示,參與的患者有良好的康復成果。在台灣,醫療人員與患者比例的不足,嚴重影響醫療品質,如果能轉向思考,如何釋放部分工作,讓非醫療專業人員也可從中參與協助,並且有系統地加以推廣,不但使一般大眾有更多接觸精障礙患者的機會,更可同時擴充精神醫療最缺乏的人力資源。

來到這個機構後,即使當初所閱讀的論文僅完成於兩年前,機構內的狀況已有很大的變化。不變的是,藝術課程還是由非心理背景相關的老師帶領;但是在專業人員的比例上,與過去很不同,專業人員比例增加許多。小小的機構中,三位心理醫師、三位心理師、多位職能治療師、還有多位個案輔導員等,顯示這個遠離首都的城市,依然擁有許多專業的醫療資源。但其實這個機構除了固定前來的個案外,也同時是一個小型的心理科診所,因此,並非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全時間針對機構中的個案做服務。

tn_P1260188.JPG  

      半日型的個案上午前往農場工作,下午才前往機構參與藝術活動或團體討論課程。

 下午的時間,一週有四天都是藝術工作坊,課程內容包含肢體表達、戲劇、文學及藝術品創作。參與者分為兩組,每組約15-20人,每天參與一項課程,一個星期過內,輪流參與到這四個項目的藝術課程。機構的收案對象多為非慢性化的患者,在這群輕度到中度的病友當中,具有一定的認知程度,其中以人格問題者占比較高的比例。個案分為兩組,全日型與半日型:

全日型的個案每星期五天,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都會待在機構,參與機構早上與下午的活動。早上通常都是團體討論時間,性質近於團體心理諮商。機構的討論課程占有很大的比例,每日早晨都是討論課程,小組型態屬於半開放式的型態,為了保護參與者的隱私感受,任何參與者的加入都會先受到帶領者的評估及同意。

半日型的參與者,每日早上固定在機構的院外空間從事木工或園藝工作訓練型的活動,然後下午再參與工作坊及討論課程。

tn_DSCN6361.JPG  

     建立在藝術上的互動,沒有階級,沒有國界。

每個學員自從加入機構後,藉由自我觀察及客觀觀察,定期衡量、討論自己的進步及表現,從全日型的活動開始參與,若有進步則逐漸變為半日型,然後進一步的轉出機構,回到社區獨立生活,只需定期前來就診追蹤。

工作人員們,每日早晨都有早會,類似台灣的個案討論會,所有的專業人員共同參加,針對每位個案的表現及進步做討論。工作坊的老師們藝術家並沒有參與醫療者的團隊會議,機構的主要指導者Jose說:他不希望藝術家參與團隊會議有他的用意,他希望這些病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,不是以一個被當作病人的角度在指導,而是單純一個完整的個體。藝術家自然有他的專業,就把專業交給專業,讓藝術家用他的方式去指導學生,不因為學習者是病人與否,而改變指導的角度。於是在工作坊中,個案輔導員也會參與,但只做為輔助及觀察的角色,他們會把蒐集的資料,帶到個案討論會中,但在工作坊的進行過程中,沒有任何的領導或干涉。

乍看之下,或許他們所使用的媒介與台灣沒有太大的差別,但方法不同時,所獲得的結果也不一樣。

tn_P1260162.JPG  

     悠閒的午後時光,在吉他與歌聲中,有的人打著乒乓球,有的人正投入地自由創作中。

在這裡,指導者普遍給予參與者很大的自由與空間,即使提供結構化的時間表與活動空間,活動的過程中,每個人所從事的活動內容通常有很大的差異。像是在一個美術課的活動中,同一個空間,有的人製作陶藝、有的人做色彩圖繪、有的人做素描...。這是一個共同創作的氛圍,每個人都有充足的創作空間。機構提供充足的材料、空間及專業指導,但沒有過度的干涉及指示,總是先詢問參與者:你想要做甚麼?給予患者選擇及自由發揮的空間,擁有更多的自我掌控。

在台灣的精神復健機構中,我們"理想中"的目標是讓患者可以回歸獨立自主的生活,但實際上,卻在集體管理的過程中希望他們都能夠乖乖聽話,遵守團體規則,不要有太多的個人意見。思考看看,我們對於患者的處理態度,似乎總是與復健目標有很大的矛盾,幾乎忽略每個人的獨特性,對於患者日常生活的一切,總是過度地指示著,患者幾乎很少需要為自己做任何決定。處理電腦程式很簡單,有公式就有答案,但處理人的行為很難,因為人的行為總是花樣百出,沒有絕對。如果規則無法變通,總是要求他們表現地與規則一模一樣,本身就是一個去除個人獨特性的過程。因此抓住核心目標,並且在治療與復健的過程給予尊重與空間,或許是身為醫療人員的這群人,不時需要被提醒的挑戰。
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
 

Austral Institute 小檔案

所在國家:阿根廷,所在地區為資源較匱乏的非首都地區,距首都約18小時車程

機構性質:類似台灣的社區復健中心,患者白天前來,晚上回到家中及社區中生活。

服務對象: 情感性精神疾病患者為主,其他慢性精神障礙患者為輔。

總服務人數:68

總工作人員:15

相關紀錄片: https://vimeo.com/49953625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oodydoe 的頭像
    goodydoe

    人生第一個365天的旅程

    goodyd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