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根廷的另一個驚喜—
療養院只是一個空間的名稱,這個空間,屬於院內患者,也屬於社會大眾。
走進這個機構,讓我訝異的是,這間療養院完全地對外開放。這是阿根廷歷史最悠久的一間療養院,裡面住的是病情最嚴重的一群病人,但這空間完全開放,病房不上鎖。與大門口的守衛點頭微笑後,走進這個療養院,我可以任意前往所有的病房及活動空間,所以任何一位社區民眾或是在院病友,都享有同樣的權利。第一次來到這個療養院,是因為聽說這裡每隔周舉辦一次探戈的課程,不論社區民眾或是院內病友,都可以任意參加。通過大門口後,來到一個小型院區,幾棟矗立的4層老舊大樓,穿插著廢棄改修的平房,幸運地聽到音樂聲,沒有經過任何門鎖,走上樓梯後,我直接來到病房。課程已經開始,除了心理師,還有7位來自社區的志工,協助10位左右的患者學習跳舞。課程對外開放,不論是哪間病房的患者,或是哪位社區的民眾,都可以前來參加。而參與在其中的患者,表現都比一般我們看到的慢性患者活躍許多。目前也有一些長期住在慢性病房的病友,自己會到探戈社交場跳舞,參與者表示在學習之後,感受到更有自信,因此開啟了與其他人互動的一扇窗。
Cooperanza團體二十九年來,每週週末都會到療養院報到。 |
週末,這個院區更是充滿來自院外的各種團體,有的團體直接進入病房內開始現場唱起搖滾樂,團體A則是在病房外的綠樹下演起默劇;同時,另一個廣播電台團體C,已經架起廣播器材,準備進行現場轉播。團體A與C的進駐,比醫院建立起制度的歷史還要更早,因此他們幾乎是不用與醫院打交道的狀態,義務性提供病友各式各樣的活動,相對的,他們所提供的活動也不用經過院方的審核及同意,這個現象挺有趣。
團體A真正的名稱叫做Cooperanza,29年來,每個星期六下午兩點到六點,都會固定在療養院的大樹下舉辦一場康樂活動,音樂、戲劇、舞蹈通通有。今天,剛好是Cooperanza二十九周年紀念,活動格外豐富。
下午三點,廣播電台的現場轉播即將開始,參與者從一般民眾到院內患者圍坐一圈,麥克風傳下去,大家都有輪流發言的權利,直接說故事給全球1200萬聽眾聽。廣播的內容從院內生活到一般生活、從生到死、從自己的感覺到與人互動的關係,有時也討論音樂、討論藝術。曾經請到知名歌手來到電台現場演唱,大大增加該電台在西語系國家的名氣。
廣播現場,當日節目表。 |
這個廣播電台叫做La Colifata。廣播電台的組織與院方沒有直接的關聯,唯一的交集是電台的錄製場地就在療養院裡面,參與者也以院內病友為主。因為該組織獨立在醫院系統之外,有好的面向也有壞的面向──好的是,他完全不受醫院系統的控制,所以運作過程中少了侷限多了自由,發揮的空間廣大,組織核心所受到的干擾少,不會受到太多控制,組織本身的凝聚力強大,更容易長久存在;壞的面向,少了與專業之間的合作,因此有時電台導向與專業角度會有些落差。就以電台本身的名字來做例子好了,電台的名稱叫做"親愛的瘋子",光是名稱,似乎有汙名化的導向,把我們準備要廣播的族群,以"瘋子"來分類。
假日的療養院區,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與活動的群眾。團體所提供的活動,不侷限於療養院中的住民,開放的空間提供院內住民與院外世界充足的互動機會。院內走一圈,猶如走過一個超現代小型展覽空間,牆上總是有色彩鮮明的壁畫,草地上不時出現裝置藝術。
院內有個藝術中心,儼然是個頹壞的房屋改建而成的現代藝術裝置空間,只可惜阿根廷的民族性太隨性,多次經過都只能從窗外望進,深鎖的大門總是不知何時開啟。 |
雖然阿根廷的醫療資源並不充裕,但充滿創意的民族性,以軟體的創造改變了硬體的不足,源源不絕的創意展現在療養院的每一處。療養院的步調是緩慢的,但活力的注入,讓他隨時都有改變的可能性。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La Borda Institute 小檔案 所在國家:阿根廷,所在地區為阿根廷首都 機構性質:住宿型機構,患者全日生活在機構中,類似台灣的療養院。 服務對象: 慢性精神障礙患者為主。 總服務人數:700人
|
更多資訊…
Cooperanza 社團網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ooperanzaSaludMentalColectiva
La Colifata 廣播電台:http://www.vivalacolifata.org/